祝允明《云江记》,哄骗自如,一泻而下

祝允明《云江记》,哄骗自如,一泻而下

祝允明的《云江记》是一幅草书作品,书道类型:草书。材质:纸本。尺寸:纵26.6厘米,横265.5厘米。创作工夫:祝允明35岁时,即弘治八年(1495年)秋日。题名与印记:末署“弘治八年秋日,长洲枝山祝允明书”,并钤有“允明之印”和“希哲”二印。

祝允明(1461年-1527年),字希哲,因右手有枝新手指,故自号枝山,世称“祝京兆”,是明代着名的书道家。他自幼机灵过东谈主,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,九岁会作诗。祝允明的书道造诣深厚,尤其在楷书和狂草上设置超卓。他与唐寅、文徵明、徐祯卿并称为“吴中四才子”。

《云江记》的实践主要形色了一处风物秀气的江水之地,以及费子因居住于此而自号“问云江竹林”的故事。作品中还融入了作家对东谈主生的感悟和对费子的告诫。整篇笔墨畅通优好意思,情怀竭诚动东谈主。

《云江记》属于巅逸浪漫的大草总共,以硬毫小笔书就。脱手标题字字连属,三字仅两笔即告完成,接着便哄骗自如,一泻而下。其用笔多出于米芾,极富变化,纵横挥洒之间意到笔随、刚柔相济、提按自如。

在结体方面,修短相参、大小交集有致、倾侧放诞,全然稳当当然之态。举例“天”“之”等字,长横、长竖的哄骗使得字体方式晴朗大气;而像“口”“日”等字,则以短笔画紧凑组合,令字的结构工整紧密。

整幅作品气韵活泼、畅通当然,展现了祝允明在书道艺术上的深厚造诣和专有格调。他这种不计工拙、不事雕刻、毫无抑制之态的书写表情,大约源于怀素、张旭和黄庭坚的影响,同期亦然其不拘细行特性在书写经由中的当然露馅。

《云江记》不仅展现了祝允明在书道艺术上的深厚造诣和专有格调,也为咱们了解明代书道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紧要的萍踪和依据。同期,该作品对后世书道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作用。

总的来说,《云江记》是祝允明草书艺术的代表作之一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兴味。